焦作日報:盛世江山智者勝
“敢向大潮聽濤聲”焦作企業家系列報告文學之三
盛世江山智者勝
鄧少勇 孫國利
話說李世江,先聽幾句打油詩:
盛世露崢嶸,“氟”戰會用兵;
三江達四海,獨辟新路徑;
出奇能制勝,稱霸有內功;
輸贏比才情,智者留美名。
北京。廣東。
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政治功能是有講究的。
2019年新年伊始,“最美退役軍人”首場先進事跡報告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世江第一個登臺。
第一個登臺是有講究的。李世江6分鐘的演講,激起陣陣雷鳴般的掌聲。
2020年底,全國企業家活動日暨企業家年會在廣東東莞召開。
企業家會議選擇在廣東東莞是有講究的。
廣東改革先行,東莞由改革前GDP不過幾億元的農業縣,到2020年GDP9650億元的“世界工廠”,企業家會議選址意義深刻。在這個地方,“全國優秀企業家”的桂冠戴在了李世江頭上。在論壇上,李世江發表了《在“雙循環”格局下的數字化思考》主題演講。
企業家們為李世江從氟化工向新能源轉型的戰略建樹肅然起敬。
成就很“生猛”,術語太生澀。用俗話廣而告之。滿大街跑的電動汽車,幾乎人手一部的手機,都來自鋰電池的續航。
鋰電池有一種核心材料叫六氟磷酸鋰,六氟磷酸鋰就是李世江麾下多氟多的主打產品,多氟多的六氟磷酸鋰國內市場占有率35%,全球市場占有率20%。
李世江致力探求氟元素在人類生活和工業應用中的無限可能。當前已經在中國十二大新材料體系中參與6個領域,即新能源、電子信息、前沿性新材料、納米材料、生物醫藥、新型功能性材料。
站在化學元素周期表面前,李世江立足氟、鋰、硅3種元素,創造了“氟鋰妙結合、氟硅巧分家、氟硅再聚首”的神奇,用“創新驅動”叩響“造福人類”的未來,為人類知識寶庫增添了更多帶有多氟多印記的“中國元素”。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創造神話的李世江土生土長于懷川,起步于一個區辦小廠,借改革春風,震同行、驚世人。李世江先后承擔和實施了國家“863”計劃、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國家工業轉型升級強基工程項目、國家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項目等近20項國字號研發及工程項目。
科技創新,就像撬動地球的杠桿,總能創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跡。
這些年來,在李世江的引領之下,多氟多走出了一條“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國際化”的技術創新之路,牢牢把行業的話語權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一覽眾山小,氟業達巔峰。
焦作起步,河南霸主,中國領先,全球矚目。
這就是李世江。
氟通四海,鋰行天下,硅達五洲,傲視群雄。
這就是李世江。
因為生命中當過兵,兵的血性便流淌于血液中。
軍歌唱出鏗鏘,軍舞彰顯力量,軍裝穿出剛毅,軍章銘記輝煌!
云南紅河的1969年,多災多難。
那年1月,是李世江當兵的第二個年頭,18歲。
邊陲紅河州,6級地震突如其來。
一聲沉悶的聲音之后,即刻之間,天搖地動,大片房屋夷為平地,人的生命頓時顯得那么弱小。
正在執勤的李世江,霎時明白過來。
災情就是命令!李世江和戰友們立即沖到受災最重的村落。
釘子穿透了他的膠鞋,疼痛鉆心,他顧不得許多,拼了命用雙手在殘垣斷壁中抓刨,李世江的手指磨掉肉皮,他們徒手救出19名村民。
村民們流著淚要給他和戰友包扎,他們卻轉身又跑向下一個村落。
此役,李世江血性初露,火線中他在黨旗下舉起了右手。
那年8月,山洪暴發。為了保護下游村莊,部隊領導決定拉一根繩子到對岸,李世江第一個報名。戰友們將繩子拴住他的腰,在激流中他艱難前行,一個巨浪打過,李世江頓時沒了蹤影。當戰友們七手八腳將他拽出水面,他沒有一絲猶豫,抹了一把臉,又一次沖向對岸。
過后,當首長和戰友知道李世江是個“旱鴨子”時,驚出一身冷汗!
艱苦年代,部隊工程都是自己動手。一次火箭軍要建設工事,李世江正鬧肚子,他堅持出工,連長堅決不準,將他鎖在屋里。李世江從窗戶里爬出來,挑起水泥筐就走,連長無奈,只好囑托戰友注意照顧。
部隊是個大學校。李世江一有時間就到部隊閱覽室讀書看報,幾年時間,積累了一些文化知識。正是部隊的歷練,讓他在以后的日子有了和社會交融的本錢。
1973年,李世江服役期滿,退役返鄉。
“在工廠工作時,我有空就和書本為伴。領導發現我是個‘文化人’,就安排我給大家補習語文課。我一邊學習一邊給大家講課,也讓我對高中課程進行了系統學習,其實我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崩钍澜f。
1983年河南省廣播電視大學招生,李世江以全縣前三甲的成績被錄取。系統的理論學習,不僅對他的人生起了非常大的影響,也讓他對學習新的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隨后,李世江又考上了黨校研究生,繼續深造,那年他已40多歲。
李世江學以致用,當年在老家溫縣化肥廠當工人時,實干加巧干,利用知識小改小革。這一切領導看在眼里,記在心間。1992年,溫縣化肥廠任命李世江為技術科科長,并派往原化工部跑項目。手腳麻利、好學上進、忠厚老實的李世江,竟被原化工部規劃司看上,把他借調半年,李世江為此站位高遠,開闊了視野。
那年,國家計劃工作會議對中國無機氟發展方向提出了要求。規劃司領導想聽聽來自基層的李世江的看法。沒想到李世江講得頭頭是道。
是金子,在哪都發光。于是,李世江這個借調人員又被請去參與制訂中國無機氟發展規劃。也正是這次編寫任務,讓李世江對無機氟有了深刻了解。
從此,李世江一生和氟結緣,作出了驚天動地大事業。
李世江的京城表現被視為佳話。
從京城回來,李世江被焦作市中站區領導瞄上,想挖他接手焦作市冰晶石廠。其間,中站區上演了“六顧茅廬”的故事。
1996年,中站區冰晶石廠瀕臨倒閉,得知李世江的京城故事后,中站區領導先后六次到溫縣請李世江出山。條件頗具“誘惑”:配車、安排住房、高工資、家屬安排工作等,面面俱到。
李世江說,車不要,房不住,先干活,后享受。干得不好,恩賜的東西不踏實。我只要平臺,我只要決策權。
李世江走馬上任那一天,暴雨傾盆。他卷起褲腿、蹚著洪水,來到瀕臨倒閉的冰晶石廠。迎接他的,是破敗的廠房、滿地的荒草、萎靡不振的200多名員工和3個月沒有下發工資的欠賬。在沒腳的水中,李世江點將,36名退役軍人組成突擊隊,以星星之火重燃冰晶石廠希望。
當年,冰晶石產量從3000噸提高到3萬噸。
在中站區三級干部大會上,李世江公開宣言:培養1名億萬富翁、10名千萬富翁、100名百萬富翁。要讓員工有房住、有車開、有舒心的事業干,過有尊嚴的生活!
按照李世江的宏圖,1999年12月21日,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讓人始料不及的是,2010年5月18日,多氟多在深交所創業板發行股票2700萬股,募集資金10.6億元,名不見經傳的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突然成為業內之星,創造了行業傳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回溯其傳奇,便可窺視一二。
一直以來,氟化工被視為經濟發展中的黃金產業,尤其是無機氟化工產品冰晶石、氟化鋁是冶金和電解鋁等行業不可缺少的原料和輔料,更被認為產業前景無限。
傳奇從此開始。上世紀90年代,氟化工在國內的創新發展幾近空白。我國絕大多數無機氟化物產品都是以螢石為原料生產,而螢石作為一種發展原子能工業的重要戰略資源,國家控制開采。
上世紀90年代初,李世江在原化工部搞項目時,看到了《中國氟化工發展策略》,結合對氟化工知識的了解和磷肥生產工藝的經驗,李世江洞悉到中國無機氟未來的發展道路不能再走單純開采地下螢石礦資源的老路,而是要走資源綜合利用的新道路,要利用磷肥副產的氟來做氟化鹽。于是在聊天時,他將有關想法跟規劃司的朋友進行了交流。對方感覺非常有道理,就說:“你對無機氟還蠻有研究的,你幫我們編寫這個規劃吧?!庇谑抢钍澜蛥⑴c起草了規劃的編寫。
正是由于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令李世江終身受益,使他對化工、對綜合利用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智慧而敏感的李世江在就任中站區冰晶石廠廠長后就開始布局。他想到了氟硅酸。因為有過化肥廠工作經歷,李世江清楚磷肥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氟硅酸,而且被當作廢料處理。如果能用氟硅酸生產冰晶石,將是一個絕好的商業機會?!熬闹\算,說干就干?!崩钍澜抵薪M織人員研究如何把氟硅酸轉化為冰晶石。
經過1000多個日日夜夜、艱苦卓絕的技術攻關之后,氟硅酸鈉法制取冰晶石聯產優質白炭黑生產技術,在李世江手上呱呱墜地。
這一國內首創工藝,把氟硅酸轉化成氟硅酸鈉,再進一步轉化為氟鋁酸鈉,即高分子比冰晶石;把廢棄硅渣,轉化為二氧化硅,成功地開發出氟硅酸鈉法制冰晶石聯產優質白炭黑生產技術,打破了行業“氟硅不分家”定式,開創了“氟硅巧分家”新天地。
這項技術顛覆了國內幾十年來以螢石為原料生產冰晶石的傳統工藝,不僅開辟了新的氟資源、節約了寶貴的螢石,還解決了長期困擾并制約我國磷肥工業發展的“三廢”污染問題。
這個一舉兩得的優質技術,被評為“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為多氟多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也奠定了多氟多的創新基因。我國氟化工技術領域資深專家周正淳說:“李世江突破40年一貫制的原有工藝,創造了奇跡?!?/span>
白手起家,實業興邦。
借助李世江這一敏銳的眼光,多氟多找到了一個強有力的發展引擎,踏上了“蝶變”“騰飛”之路。多氟多如今已占據技術高端,引領行業技術走向,坐上了行業的龍頭交椅。
在全球無機氟化工產業的版圖上,多氟多也可以比肩英國的氟多多,西班牙的多多氟,進入世界三強之列。
“虎要上撲時頭必須下壓地面,等待機會?!崩钍澜@樣說。
研究利用磷肥行業、鋁材加工以及電解鋁行業生產過程中的含氟廢棄物,李世江和他的團隊先后開發出氟硅酸鈉法制冰晶石、氟鋁酸鈉法制冰晶石、再生冰晶石和無水氟化鋁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氟化鹽產品新工藝。
這些新工藝的開發應用,大大提高了氟資源的綜合利用率,推動了我國無機氟化工行業技術進步和可持續發展,不僅使公司內部生產實現了氟資源的減量化和再利用,而且促進了磷肥、電解鋁、鋁型材加工等行業的環境保護。
目前,氟化鋁共有三種生產工藝:濕法氟化鋁、干法氟化鋁和無水氟化鋁。濕法氟化鋁生產工藝是上世紀50年代從蘇聯引進的第一代技術。干法氟化鋁生產工藝是上世紀80年代湖南湘鋁從瑞士布斯引進的第二代技術。
無水氟化鋁生產工藝是李世江和他的團隊自主創新開發的第三代新技術,具有優異的產品性能和顯著的節能減排效果,得到了國內外各大知名電解鋁企業的首肯,一舉成為全球市場最穩定、持續熱銷的產品,同時在氟化鹽行業樹立了產品更新換代的一面新旗幟。無水氟化鋁項目的成功實施,標志著多氟多無水氟化鋁生產水平已跨入世界先進行列。在今后一段時期內將代表著氟化鋁工業的最高水準,這是技術進步和市場發展趨勢,也符合我國健康可持續發展要求。
多氟多闊步向前,“氟”通四海的企業愿景正在逐漸變現。
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企業之間的競爭,很大程度上表現在標準的競爭上,誰掌握了標準的制定權,誰就掌握了市場的主動權。
2000年,多氟多開發了一項當時不同于國際傳統工藝的高分子比冰晶石生產新工藝,不符合當時的國家標準,但適合當時的市場需求。
憑著一腔激情,李世江拿著產品跑北京,求關注。在相關部門支持下,以多氟多產品為標本,修訂了冰晶石國家標準。
一個好產品的普及,必然符合國家發展趨勢。
2007年,世界知名電解鋁企業美鋁公司到多氟多訪問。商務洽談時,對方代表趾高氣揚:“美鋁是世界上最好的鋁業公司,生產的鋁錠是制造飛機用的,需要世界最好的產品與我們配套。你們的產品不符合美國標準?!?/span>
對方的不可一世,猶如一把尖刀,直刺李世江的自尊。盲目自尊,肯定不行,要拿產品說話。李世江用技術數據驗證產品性能,證明多氟多的產品不局限于美國和中國的區域性標準,而是符合世界公認的ISO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標準。
美國人思維直接,在事實面前,多氟多和美鋁結成了戰略合作關系。通過實力,多氟多不僅參與了國際標準的制、修訂,還被國際標準委ISO/TC226組織確定為鋁用氟化鹽國際標準召集單位和召集人。
屈指算來,多氟多申報專利589項,授權專利397項。主持制、修訂100余項國家、行業標準,已經成為全國有色金屬標準樣品定點研制單位、全國化學標準化委員會無機分會氟化鹽工作組召集單位。冰晶石、無水氟化鋁生產技術和生產裝備自動化程度均居國內外同行業領先地位。
李世江說,這不僅是企業的驕傲,也是民族氟化工的驕傲。
進軍新能源是李世江的夢想。為什么有此想法?
李世江說:“在無機氟化工領域,多氟多已經成為全球老大,但全球的冰晶石、氟化鹽市場每年也就是100多萬噸,中國也就是幾十萬噸的需求量。企業發展總會遇到‘天花板’,要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就必須轉型?!?/span>
怎么轉,如何轉?這個方向選擇題擺在李世江面前。
一位老專家在聊天時對李世江說:“老李,氟的科技含量非常高,如果把氟這個元素研究透了,氟產品是不應該按噸賣的,應該按公斤、按克來賣。比如六氟磷酸鋰,它是氟化工領域‘皇冠上的明珠’,目前只有日本具有生產技術,能夠批量生產,國內鋰電池生產企業使用的這種原料全部依靠進口?!?/span>
老專家的一番話,觸動了李世江敏感的神經。
之后,李世江多次拜訪日本廠家尋求合作,但對方既不接受參觀學習,也不出賣生產技術。傲慢地告訴李世江,六氟磷酸鋰技術是高科技長期積累的結果,要求特別高,不僅需要嚴格的生產環境,還需要很高的人員素質,就連男職工吸煙、女職工抹口紅都不允許。中國還沒有一家企業達到這樣的生產條件,要買成套設備,先拿50億元。
50億元,對于剛剛起步的多氟多來說,是一個泰山一樣沉重的數字。悻悻然走出公司,李世江心里五味雜陳。
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不能總是指望依賴他人的科技成果來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
日本企業的傲慢與不屑,時不時浮現在李世江的腦海里,屈辱和刺痛成為他窮則思變的力量。從那一刻起,李世江告誡自己:“不管遇到多少困難、付出多大代價,多氟多一定要生產出世界上最好的六氟磷酸鋰。不僅要和日本企業競爭,還要把中國的六氟磷酸鋰賣到日本去!”
從日本回來后,李世江迅即成立六氟磷酸鋰研制小組。
沒有人知道有多難。六氟磷酸鋰合成技術在國內一片空白,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李世江帶領科研團隊,查閱各種資料,向專家請教,自己設計實驗裝置。然而,實驗用的容器市場上根本買不到,只能自己摸索焊接制作。
之后,科研小組全天24小時輪流試驗,這一干就是830多個日日夜夜,上千次反復試驗,先后突破原料提純、機械密封、低溫、強腐蝕、無水無塵等一道道難關,首創了以工業無水氫氟酸、工業碳酸鋰制備晶體六氟磷酸鋰的新型原料路徑,成功制造出兩克六氟磷酸鋰。
兩克成精!
2009年1月15日,當兩克六氟磷酸鋰放到李世江辦公桌上時,這位七尺男兒禁不住淚流滿面。由兩克起步,10個月后產出2噸。第二年,年產200噸六氟磷酸鋰生產線建成投產,實現了從產品工藝到設備全面“自造”,產品開始推向市場。
多氟多一小步,中國一大步。多氟多六氟磷酸鋰的產業化,不僅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還開啟了低價時代,使全球六氟磷酸鋰售價由每噸百萬元降至每噸10余萬元。
北京一位老工程師含淚對李世江說:“你沒做六氟磷酸鋰的時候,我每年要到日本3次,給人家說好話,花幾倍的高價購買;你的六氟磷酸鋰做出來以后,日本人每年來我這里3次,給我說好話,降價讓我用他們的產品。你們讓中國人挺起了腰桿子!”
現在,多氟多六氟磷酸鋰產銷量全球第一,不僅替代進口,還大量向國外出口,全球動力鋰電池中,每4塊就有1塊用的是多氟多生產的六氟磷酸鋰。
什么是民族自豪感?海外的感受最擊心靈。
成功后的李世江又到國外考察。對方以最尊貴的貴賓規格接待:
提前留好車位,上面標明“多氟多專用”;在所有信息系統,都是“熱烈歡迎CHINA李”的電子標語。在歡迎儀式上,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在異國他鄉。李世江在兩行熱淚中,立正定好,端端正正地向國旗敬了個軍禮。
李世江清楚,這份尊重背后,是中國民族工業在世界上挺起的脊梁!
2018年,美國要求停止向中興提供芯片供應,引起軒然大波,“缺芯少魂”的問題,嚴峻地擺在中國人面前。
“在關鍵時刻,中國企業要有民族擔當,要在短時間內打破國外套在我們脖子上的枷鎖、實現‘中國芯’揚眉吐氣的愿望?!崩钍澜f。
其實,2011年,多氟多已提前布局,開始對超凈高純電子級氫氟酸進行立項,采用全球最高端的純化工藝。2013年,多氟多建立起了萬級清洗、千級灌裝、百級分析室、電子級自動灌裝線,制程設計為全球最高端純化工藝UPSSS級(半導體級),氟化氫產品純度達到PPT級,成為國內第一家具備超高純電子級氫氟酸生產能力的企業。產品性能經測試完全達到業界先進水平。
依靠在氟技術方面的突出優勢,經過長達近10年的開發研究,多氟多在半導體工業用電子化學品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跨入了芯片行業門檻正逢其時。干電子化學品,李世江以氟為媒介,通過“氟硅巧分家”生產高純度的硅烷、乙硅烷,可以應用在芯片、光伏行業。
目前,多氟多已成功切入韓國高端半導體供應鏈且持續穩定批量供應,出口數量位居國內前列,與日本及歐美半導體企業合作也在積極接洽中。
如今,多氟多一期電子級氫氟酸生產線實現滿負荷生產,年產5000噸電子級氫氟酸二期項目已建成投產,已具備年產1萬噸超凈高純電子級氫氟酸(半導體級)的生產規模,光伏級電子級氫氟酸產品月銷量也位居全國前列;自主開發了電子級硫酸、電子級氟化銨、電子級雙氧水等系列產品……
至此,李世江擁有了一顆“中國芯”,為民族工業提供了有力支持。
上市之后的多氟多,在內引外聯上頻頻出招。站在全行業高度,李世江合縱連橫拓疆土,謀劃著并購重組、戰略發展的“大戰役”。
大西北這片廣袤的土地吸引住了李世江的目光。從“聯姻白銀中天”第一枚棋子落定開始,李世江整合西北,布局西南,實現氟化工戰略發展,進而推動企業、行業向更高層次健康發展。
作為行業龍頭,多氟多同時具有資本優勢和技術優勢。2012年,多氟多在云南昆明,設立控股子公司,充分利用技術優勢,建設年產3萬噸氟資源高效綜合利用項目,該項目2014年建成投產。
2012年9月,多氟多在甘肅白銀控股白銀中天,建成8萬噸無水氟化鋁生產線。2017年6月,多氟多成功兼并重組盈氟金和,擴建投產8萬噸高性能無水氟化鋁聯產6萬噸無水氫氟酸項目。
李世江用創新的思維、改革的辦法,讓白銀中天這個老軍工浴火重生。盈氟金和兼并重組后,僅用20天便復工復產;短短4個月,產量達到2萬多噸,最高紀錄達到8000噸/月,創企業歷史新高。
云天云水云天化,多磷多硅多氟多。去年12月7日,多氟多與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設立云南氟磷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多氟多以現金出資1.53億元,持股比例51%。云天化是國內最大的磷礦采選及磷肥生產企業,擁有較好的氟資源獲取能力。
李世江說,此次合作將依托多氟多全球領先的無機氟化工技術和市場優勢,以氟硅酸為原料,按照“氟硅酸—氫氟酸—氟精細化學品—氟電子化學品”的增值路徑,通過將氟硅酸轉化成無水氟化氫和白炭黑,進一步轉化為氟精細化學品、氟電子化學品,實現氟、硅資源高效轉化,提升產業競爭力。
李世江說,多氟多此舉,是雙循環格局下先進技術和優勢資源的巧妙結合,是一次綠色發展的充分實踐,對探索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示范作用。
“在合適的條件下,重組之路多氟多仍將繼續,重組后的企業,多氟多將全力以赴,引進總部的先進技術和產品,促進企業降成本、提品質,打造更強的競爭力,實現利潤大幅提升?!崩钍澜f。
多氟多是個民營企業,但是多氟多的黨建活動同樣搞得紅紅火火。
黨建融合、同頻共振,是李世江的堅定信念。一路走來,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省五好基層黨組織的牌匾駐進多氟多榮譽室。李世江是一名有50年黨齡的老黨員,他堅信,黨旗紅,企業興。李世江將企業建設成為黨建文化傳播的“試驗田”,讓革命精神在企業薪火相傳,讓黨建根基植入企業發展的土壤里。
“紅色”人才培養工程,多氟多多年堅持,雷打不動。李世江把企業生產經營技術骨干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企業生產經營技術標兵,把黨員生產經營技術標兵培養成企業經營管理人員。
迄今,多氟多有200余名優秀員工,加入中國共產黨。其中,80%的黨員在技術、管理、生產、市場等重要崗位承擔重要責任,20%的黨員業務骨干進入企業經營管理層。在李世江的鼎力推動下,多氟多的黨支部建在車間班組。黨員以“我是共產黨員”“我鄭重承諾”為內容的“黨員示范崗”活動已成常態。
在多氟多,共產黨員在本職崗位上,爭先進,作貢獻,掀起了一股股黨員崗位練兵、技術比武熱潮,使黨的每一個細胞都充滿凝聚力、創造力和戰斗力。
創建公司黨建與管理相融合的新型管理模式,將黨的領導寫入公司章程。多氟多黨委與管理層“交叉任職、優勢互補”,把公司董事會成員、經理、業務骨干吸收到黨組織中來,讓黨委的領導到公司管理層兼職。
一個好榜樣,可以感召一群人、帶動一群人、凝聚一群人。通過李世江的引領,多氟多職工愛企業、做主人已成為一種風尚。截至2020年,多氟多共收到職工合理化建議6000多條,獲得公司獎勵的有3200多條,關于工藝改進及技術創新的建議占75%以上。
同心創一流,共筑中國夢。完整的黨建創新體制和發展模式,使黨組織成為多氟多的堅強后盾和發展動力,凝聚起了磅礴力量。
李世江說,黨建,做實了,就是發展力;做細了,就是競爭力。
家國情懷,軍人情節,建企一地,造福一方。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嗪⒆映錾淼睦钍澜晒?,在努力踐行著這句話。
企業家要懂得把自己融于社會,要知道自己是來自于社會,最終回歸社會。在李世江看來,對于一個優秀的企業和企業家來說,良知與責任永遠比金錢更重要。李世江有著樸素的財富觀:錢,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得給社會留一點精神財富,為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在實現企業發展和自身價值的同時,李世江不忘社會責任,從未停止熱心公益的腳步。在李世江倡導下,多氟多捐贈500萬元,與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合作成立“思源·新能源公益基金”,旨在幫助致力于新能源事業而家境貧困的寒門學子。
這些年來,“思源·新能源公益基金”資助26名貧困大學生共計13萬元;撥付資金在中南大學、鄭州大學、河南理工大學3所高校設立了思源獎學金,每年資助15萬元,幫助30名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
基金還發揮中原文化優勢,舉辦了“公益書學堂”培訓,資助了中西部15個省份116名群眾通過文化扶貧,學以致用,帶動和幫助中西部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吸納周邊群眾就業500余人,不僅解決了農民就業問題,而且也有效地增加了周邊群眾特別是貧困農民的收入,為貧困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和位于山區的中站區龍翔街道龍洞村結對子,先后出資200余萬元,解決群眾住房難;鋪設水泥路,解決出行難;架設供水管線,解決吃水難;提供項目,解決村民脫貧難;出資50萬元修建校舍;連續11年累計出資90萬元,解決貧困家庭子女上學難……
這一系列的愛心行動,就是“多氟多責任”的生動詮釋。
做好企業,回饋社會,不忘初心,淡泊名利,執著于理想,踐行于實際,李世江殫精竭慮書寫著人生善意。
創新多氟多,未來更可期。多氟多選擇了氟鋰硅三個元素進行化學和能源研究,堅持從氟化工到新能源,從化學到電化學的企業發展路徑,立足在新能源和半導體產業持續創新,為產業強鏈、補鏈、延鏈作出應有貢獻。
回看多氟多,一個焦作市的“芝麻企業”,發展到全球生產規模最大、技術創新領先的無機氟化工領軍龍頭,李世江功不可沒。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就是李世江,疏于市場的喧鬧,致力于自己選擇的路。李世江一路前行,一路播種,看前方,不回頭。
他篤定,耕耘一定有收成。人的價值是火炬,除了照亮自己,空中還有余暉,后面的人會從火光中找到你。
匠人李世江,你的精神力量在傳遞,看得見的物質在發光,看不見的無形資產擊人心。贊譽的高度和人生價值等同,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你給世界創造財富的正比,等價的回報在彩虹后。
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社會是不會忘記的。